试看“十三五”电力如何奏响和谐乐符
自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“十五”电力规划以来,时隔15年之后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11月7日正式发布《电力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。《规划》坚持“六句话48个字”基本原则,从8个方面集中绘制了2016-2020年五年间,我国电力行业遵循“五大发展”理念、贯彻落实能源发展“四个革命”战略部署要求的电力发展蓝图,明确提出要实现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安全发展、创新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共享发展。
我们注意到,《规划》指出:规划实施过程中,适时进行滚动调整。同时,分年度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梳理、微调。这对电力发展应国民经济发展所需,进行微观调控提供了依据,体现了《规划》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。
据中电联发布数据,截至2015年底,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5.3亿千瓦,全年用电量达到5.69万亿千瓦时。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。根据《规划》,经过“十三五”时期的发展,至2020年,预计全社会用电量6.8-7.2万亿千瓦时,年均增长3.6%到4.8%;预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,年均增长5.5%,人均装机突破1.4千瓦,人均用电量5000千瓦时左右,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那么,如何在走向总装机容量“20时代”中,遵循“五大发展”理念、贯彻能源发展“四个革命”战略,凑出水、风光、核、气、火的和谐乐符呢?我们试从《规划》中探寻答案。
水电:一个前提,两个指向,统筹积累与消纳
截至2015年底,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为3.2亿千瓦,占比21.1%。根据《规划》,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常规水电新增投产约4000万千瓦,开工6000万千瓦以上。至2020年,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.4亿千瓦。
《规划》对“十三五”时期在坚持生态优先和移民妥善安置前提下,积极发展水电,明确了两个指向,考虑了统筹开发与外送并行的举措。这充分体现了“五大发展”理念。一个指向是以重要流域龙头水电站建设为重点,科学开发西南水电资源。另一个指向是坚持干流开发优先、支流保护优先的原则,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,严格控制中小流域、中小水电开发。
特别是,《规划》明确水电要坚持开发与外送并举,统筹考虑了“生娃”与“养娃”的问题,避免了过去只管“生”不管“养”,造成水电严重弃水的弊端。这其实是正视严峻现实,坚持问题导向,由市场倒逼的必然结果。比如,四川电力是国家“西电东送”能源战略的重要实践者,然而截至今年9月底,四川电网调峰弃水电量已达117.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52.82%,亟待新增外送通道促进四川水电消纳。值得欣慰的是,已开工的川渝电网500千伏第三通道工程作为“十三五”期间四川省建设的首条川电外送通道,建成后预计每年消纳水电70亿千瓦时,较大程度上缓解四川水电弃水问题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范围将新增“西电东送”输电能力1.3亿千瓦,2020年达到2.7亿千瓦。
我们看到,大唐集团公司“十三五”规划将着力优化产业布局,合理调整产业结构,重点优化区域布局,推进发电主业转型升级,打造协同高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。因此,应将持续做好西南水电资源的开发,并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,加快推动境外水电电源项目开发,力促在较短时的时期内,清洁能源装机所占比重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,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。
风光:集散并举,存量优先,清洁能源戴“绿帽”
当前,电力生产结构适应绿色发展的挑战。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碳减排承诺,加上国内资源环境约束,实现污染物总量及强度双目标控制的需求更为迫切。大力发展新能源,优化调整开发布局,给天空戴上一顶清洁能源的“绿帽”,已是迫在眉睫。
《规划》按照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、就近消纳为主的原则优化风电布局,统筹开发与市场消纳,有序开发风电光电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预计风电新增投产0.79亿千瓦以上,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达到2.1亿千瓦以上,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左右。布局光伏电站将按照分散开发、就近消纳为主的原则,预计太阳能发电新增投产0.68亿千瓦以上,2020年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.1亿千万以上,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、光热发电500万千瓦。另外,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1500万千瓦左右。
如何消纳风光发电?《规划》指出按照存量优先的原则,依托电力外送通道,有序推进“三北”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4000万千瓦。同时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,将弃风、弃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。
可以展望,经过“十三五”时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,到2020年全部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当于5.8亿吨标准煤,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.8亿千瓦、占比34%,年发电量1.9万亿千瓦时、占比27%,理论发电量占比仍低于装机占比7个百分点。但通过加快风、光、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开发,确保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%的目标,是可行的。
经过同步建设外送通道和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,可以预言,到那时,“追风洒光”的绿色豪情将胜过“风光无限好,可惜送不出”的一声叹息。
与此同时,作为清洁能源大家族的重要成员,核电与气电,前者将坚持安全发展,重点推进沿海核电建设,到2020年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;天然气发电将坚持有序开发,大力推进分布式气电建设,到2020年达到1.1亿千瓦以上,其中热电冷多联供1500万千瓦。我们注意到,大唐集团公司将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,在确保安全前提下,积极发展东南沿海地区核电。
火电:找准定位,提升自我,坚守半壁江山
未来的电源结构中,煤电应该处于什么位置?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,未来将控制重点地区、重点领域煤炭消费总量,到2020年,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2%以内。
《规划》对煤电发展廓清了道路:加快煤电转型升级,促进清洁有序发展。出路是转型升级,方向是清洁有序发展,目标是到2020年,煤电装机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,占比降至约55%。
《规划》对待清洁能源的“态度”和对待煤电迥然不同:积极、大力、安全、有序这些鼓励性质的词分属于水、风光、核、天然气清洁族类发电,而对于煤电则是要求转型升级,并且用“加快”一词敦促煤电在迈向清洁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蹄疾步稳。特别是,要“严格控制煤电规划建设”,昔日的发电“老大哥”,源于技术的进步、时代的变迁、认识的转变、全球气候变暖的倒逼、人类健康生存和对绿色品质生活的追求等,一时间被新时期不断开发和涌现的它的“绿色姊妹”们所围裹,要想“化茧成蝶”,舒展手脚,唯有自我的“凤凰涅槃”。
为能源可持续发展让道,为绿色革命作出“牺牲”,煤电以它本来的“黑”,将反衬出人类无限的光明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国家取消和推迟煤电建设项目1.5亿千瓦以上。集团公司积极贯彻国家去产能和“三个一批”政策,是《规划》的先行者和有力推动者,2016年拟确定“取消、缓核、缓建”发电项目9个、总容量929万千瓦,力争以结构优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,积极赢得发展的主动权,重点在高负荷地区以及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促进清洁、高效、环保发展。
煤电未来的发展之路是自我改造、自我革新与自我提升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约4.2亿千瓦,实施节能改造约3.4亿千瓦,力争淘汰落后煤电机组约2000万千瓦。到2020年,全国现役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10克标煤每千瓦时;具备条件的30万千瓦级以上机组全部实现超低。与此同时,三北地区热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约1.33亿千瓦,纯凝机组改造约8200万千瓦;其它地方纯凝改造约450万千瓦。改造后,将全部满足清洁高效运行。
大唐集团公司坚持电力清洁发展,以超超临界、大型循环流化床、大型背压式热电以及热电冷多联供等先进技术为重点,严格锁定清洁煤电发展范围,积极实施超低排放为核心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。
电能替代:终端消费革命风起云涌
《规划》指出,2020年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煤、燃油消费总量约1.3亿吨标煤。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约4500亿千瓦时。按照这一目标“十三五”末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7%。电能替代除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外,对于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,缓解部分地区“窝电”的问题,同样具有重要意义。
特别是,具有法律效力的气候协议《巴黎协定》自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,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背景下,电能替代将成为能源变革的必由之路,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能源电力转型的关键阶段,对于世界和中国的低碳绿色发展,对于全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,都将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。
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,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%。电能替代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,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保护环境。2016年5月,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》,首次将电能替代上升为国家落实能源战略、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。我国电力消费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,电能替代前景广阔。《规划》指出,全面推进居民供暖、交通运输、生产制造、电力系统等领域的电能替代,积极拓展电能替代应用领域,提高电能消费比重。
在工业领域,加快以电力取代燃料动力和燃料加热;在交通领域,加快电动汽车发展,《规划》提出到2020年,新增集中式换电站超过1.2万座,分布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,满足全国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。在商业和居民用能方面,加快以电采暖、加热替代燃煤锅炉,鼓励餐饮业和居民厨房用能电气化。
《规划》的软着陆必然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个软平台建设。贯彻落实“五大发展”理念,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支撑和保障,《规划》给了我们制度自信和蓝图指引。(数据来源:《电力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)
相关产品推荐